蛋雞在一個產蛋周期(19-72 周齡)的生產水平決定于其產蛋高峰所處的季節,一般立春前后產蛋高峰的雞群比立夏前后的雞群平均產蛋數要多5-8 枚。春季氣溫開始回升,雞的生理機能日益旺盛,各種病菌易繁殖并侵害雞體。 因此,必須注意雞的防疫和保健工作。
一、關注雞群產蛋率上升的規律,加強雞群飼養管理
立春過后,外界氣溫逐漸回升,適合雞群產蛋需要,當雞舍溫度上升至15℃時,產蛋高峰期(23-40周齡)、中期(41-55周齡)和后期(56-72周齡)雞群產蛋均有上升的趨勢。但是,隨著溫度升高,雞群的采食量會降低。因此,飼養管理者要認真做好雞群的日常飼養管理工作,必須保證供給雞群優質、營養均衡、新鮮充足的飼料,尤其處于產蛋高峰期的雞群;保證水質、水源的絕對安全,并保障雞群充足的飲水,以免影響產蛋性能的發揮;
蛋雞在生產當中應盡量采取一些措施,最大程度的減少應激反應對雞群生產的影響;如管理程序規范化:定點喂料、定點撿蛋、定點清理雞舍糞便等工作,不要隨意更改作業時間等,以免雞群發生應激導致發病而降低產蛋性能。
二、關注溫度對雞群產蛋的影響,正確處理保溫和通風的矛盾,注意光照管理
溫度
由于絕大多數產蛋雞舍沒有供暖設施,雞舍的熱源主要來自于雞群自身所產生的熱量。 雞舍要保持在13-18℃的產蛋溫度范圍內,晝夜溫差不可超過3℃。雞籠上下層、雞舍前中后的溫差不超過 l℃ 。通風雞舍一般采取最小通風模式(采取間歇通風模式,風機開啟時間為9.6小時)。特別注意根據氣溫的變化及時調整風機開關數量及通風口的大小,達到既滿足換氣的需要,又實現調節溫度的目的。
春季晝夜溫差大,尤其是“倒春寒”現象,導致外界溫度變化劇烈,極容易造成雞群產蛋的不穩定,雞群產蛋率一周波動范圍達到2%-3%,此時管理上要以換氣為主,通風為輔,保證溫度平穩、適宜,減少溫度波動造成的應激;遇到大風或沙塵天氣時,進風量與風速是主要的控制點,應合理控制小窗開啟的距離、數量,以減少進風量,減緩風速,防止賊風侵襲和減少粉塵。
光照
同時要注意雞舍光照時間及關照強度的管理,蛋雞光照時間應穩定在16至16.5個小時,建議早上5:00至6:00開燈,晚上9:00至10:00關燈,光照強度以10勒克斯為宜;燈泡建議一至兩周左右擦拭一次以保持光照強度;
三、關注產蛋雞群抗體消長規律,做好免疫消毒工作
春季萬物復蘇,細菌、病毒繁殖速度加快,尤其是養雞多年的場區,極易爆發傳染性支氣管炎、雞新城疫、禽流感等疾病,對產蛋造成不可恢復的影響。因此,春季應關注產蛋雞群傳染性支氣管炎、新城疫、禽流感等病毒病抗體的消長規律,進行適時補免,以維持產蛋的穩定。
保證均勻有效的抗體根據本場的具體情況,制定詳細的免疫程序,并且堅持保質地完成免疫,特別是禽流感和新城疫。由于春季是禽流感和新城疫的高發季節,要隨時關注抗體變化。加大抗體監測頻率,在外界環境相對穩定的情況下,根據本場的具體情況可以1個月監測1次,如果外界環境不穩定,并且本場自身免疫程序不是很完善,則有必要每半個月監測1次。新城疫、傳支、禽流感等病毒性疾病的抗體水平必須長期跟蹤、時時關注。
控制微生物滋生,搞好內外環境的消毒一些養殖場戶為避免春季不穩定因素給雞群帶來的疾病困擾,則選擇了減少通風、注意保溫的方法。恰恰由于這樣,導致了雞舍內有害氣體超標以及病原微生物大量滋生,給雞群帶來了更大的危害。要養成白天勤開窗、夜間勤關窗、平時勤觀察溫度的習慣。
同時做好舍內外環境以及飲水管線的消毒工作,盡可能降低有害物質含量。有條件的雞場要定期對雞群飲用水質及雞舍環境的細菌含量進行監測,根據養殖場具體情況調整消毒方案,做好養殖場生物安全防控工作。適時預防投藥春季可根據雞群狀況采取預防性投藥,特別是各種應激發生前后(如轉群、免疫、天氣發生急劇變化)應及時給予多種維生素和抗生素的補充。尤其雞群人工輸精以后應當根據其輸卵管狀況、產蛋情況,適時地對輸卵管進行預防性投藥,防止輸卵管炎的發生。